-
友情链接:
曾经的"河南地产英雄"胡葆森,如今成了全网群嘲的"画饼大师"。
建业集团的千亿帝国从巅峰跌落,员工欠薪、业主维权、供应商讨债,这个曾让河南人引以为豪的房企巨头,正经历着至暗时刻。
胡葆森在直播间喊着"不躺平不赖账",现实却是工地停工、债务缠身。
这位出身河南省外贸厅的创业者,用三十年打造了一个传奇,却在短短几年间遭遇灭顶之灾。
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悲歌,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
要说胡葆森这个人,那可真是传奇得很。
在上世纪90年代初,大家都挤破脑袋想进体制内,这位仁兄倒好,直接把河南省外贸厅的铁饭碗给辞了。
带着50万港币,就敢回郑州创业,这魄力说实话不是一般人能有的。
当时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,大家卖房子都是传统路子:地段好、配套全、户型方正。
但胡葆森偏不走寻常路,搞了个"十年还本"的骚操作。
简单来说就是:你买金水花园的房子,十年后本金全退给你。
这一招直接把郑州市民给整不会了,有人说他是骗子,但更多人掏钱抢房。
事实证明,胡葆森这步棋走对了,建业由此打开了河南市场的大门。
到了2006年,建业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,成功拉来了新加坡淡马锡和GIC两大财团投资。
这两个土豪的加入,给了建业腾飞的资本底气。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,很多房企都吓得直哆嗦。
但胡葆森愣是顶着压力,带着建业在港股成功上市,一跃成为了河南房地产界的一号人物。
和柳传志、潘石屹这些大佬谈笑风生,俨然一副商界大亨的派头。
更牛的是,胡葆森立下了一个惊人的flag:要在河南全省122个县市都盖楼!
这种"死磕河南"的战略,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。
但胡葆森是认真的,他带着建业一个县一个县地啃,硬是把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变成了现实。
到了2020年,建业的营收突破千亿大关,堪称河南房地产界的定海神针。
那时候在河南,连村里的大爷都知道"买房找老胡,靠谱"这句话。
回头看看胡葆森的创业史,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"头号玩家"。
从体制内白领到千亿身家的房企大佬,这事儿要是拍成电影,估计都没人信。
成功的顶峰往往也是失败的开始。
2015年,胡葆森做了一个看似明智实则埋下隐患的决定。
他请来了万科的王牌将领袁旭俊担任建业的CEO,想借此打造一支高效团队。
但这就好比把一只猛虎放进了羊圈,两个人的理念完全是南辕北辙。
袁旭俊带着万科那一套快周转的玩法,想带着建业杀向全国市场。
可胡葆森死活不同意,觉得河南市场都还没吃透,跑去外地简直是自寻死路。
两个人从商业理念到发展战略都聊不到一块去,堪称神仙打架。
这边内部矛盾还没解决,胡葆森又一头扎进了文旅产业的大坑。
他砸了上百亿去搞"戏剧幻城"和"电影小镇",说要给河南打造文化新名片。
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典型的"买椟还珠",钱烧得哗哗的,一年到头营收还不到10个亿。
连银行的利息都还不上,这生意做得属实有点惨。
就在胡葆森还在琢磨怎么填这个无底洞的时候,老天爷给他来了当头一棒。
2021年的那场郑州暴雨,简直就是给建业判了死刑。
直接损失50个亿不说,130多个项目全部停工,简直是雪上加霜。
要是在以前,这种程度的灾难说不定还能扛过去。
但偏偏赶上国家"三道红线"政策收紧,房企的融资渠道基本被掐死了。
银行抽贷、信托断粮,建业的现金流直接断得干干净净。
到了2022年,公司连最基本的报销款都开始拖欠。
员工想打印个文件,都得精打细算着用纸。
最惨的还要数那些购房业主,花了半辈子积蓄买的房子,工地上草都长得比人高了。
有业主忍不了了,跑到总部拉横幅维权。
胡葆森只能在直播间喊话:"保交付是底线!"
结果转头就把郑州的商业项目打包甩给了万达,自己躲在后面当起了甩手掌柜。
员工们的信托资金更是雪崩式爆雷,13个亿的本金就这么没了。
有离职员工连哭带诉说:"合同上明明写着胡葆森个人担保,现在找他要钱,就说企业困难,让大家等着。"
河南球迷的心更是被伤透了,建业足球说好搞30年的,结果2023年说撤资就撤资。
此时的胡葆森,哪里还有当年叱咤商场的风光,活脱脱一个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的企业家。
这一系列打击对建业来说简直是致命的。
眼看着情况不妙,胡葆森开始寻求自救。
他敲开了河南国资的大门,希望能借此重获生机。
河南铁投掏出了6.88亿,买下了建业29%的股权。
但这点钱在千亿债务面前,就像是大象身上的跳蚤,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无奈之下,胡葆森只能开始大刀阔斧地"瘦身"。
一下子裁掉7000名员工,这在建业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。
连最赚钱的酒店业务都开始甩卖,就为了回笼一点现金。
建业足球更是被直接砍掉,这个陪伴河南球迷近30年的队伍说散就散。
有意思的是,在这种艰难时刻,老胡倒是展现出了一些担当。
2024年,建业硬是交付了8万套房子。
虽然比承诺的少了三成,但在这种困境下能做到这步,已经算是难能可贵。
据说胡葆森为了给公司续命,连私人收藏的字画都抵押了出去。
可这些挣扎在庞大的债务面前,就像是螳臂当车,显得那么无力。
2023年6月,建业连境外债的利息都还不上了。
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,资本市场彻底对他失去了信心。
更诡异的是,胡葆森突然把女儿胡珊推到了台前。
说是要搞什么"青年高管计划",但在外人看来,这更像是在为甩锅做准备。
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细节。
原来胡葆森的本名叫滑建明,90年代才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。
市场上有传言说他是为了沾"胡"姓商人的财运。
也有人说是为了继承香港亲戚的遗产,毕竟他母亲姓胡。
但更让法律界震惊的是,2018年他用"滑建明"这个原名,把建业34%的股权转给了女儿。
这操作简直是给将来打官司埋了个定时炸弹。
胡葆森的建业困局,折射出中国民营房企的共同命运。
当情怀遇上商业现实,当传统发展模式遭遇政策变革,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就在这得失之间。
但更深层的思考是,在房地产告别黄金时代的今天,究竟是固守情怀错了,还是商业决策出了问题?
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尚未完工的楼盘里,藏在河南人民对"老胡"最后的信任里。